在14日下午舉辦的“綠色科技賦能健康人居·綠色健康人居平行論壇”上,當代置業(1107.HK)總裁助理兼北京區域公司總經理孫帆作《綠色健康建筑實踐》主題分享時透露,綠色建筑開發規模已經占到當代置業80%以上,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綠色住區體系。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能耗30%-50%都在建造過程中被消耗,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孫帆說,當代置業從創立伊始就考慮怎么做達標的綠色建筑,現今已經成為了當代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孟沖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的數量已經突破13000個,面積超過了12億平方米,如果算上通過施工度審查,綠色建筑面積已經超過20億平米。
孫帆向騰訊房產表示,在這些綠色建筑中,僅有5%達到了運營標識,1.2萬個拿到不同等級的綠色評價的建筑。“目前為止只有不到30個住宅拿到了運營三星級標識,當代有3個,另外有兩個正在進展過程中.每年得到標識的建筑可以為整個社會節約大概4.5萬噸的碳排放,同時可以節約5100萬千瓦時的電。”
孫帆透露,當代制定了三年的綠色建筑規劃,希望未來所有的建筑在新的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下,都能達到綠色二星以上標準。
據介紹,當代以綠色建筑為體系,拓展到健康建筑、被動建筑、主動建筑,以及近零能耗領域,打造成一個循環,就行程的綠色住區體系。
以當代在通州開發的項目。通過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改項目以綠色節能得到了AH國際認證的博物館,得到了北京的超低能耗認證。此外,當代還在北京順義等多個地方對綠色建筑進行探索和研發。
值得關注的是,當代在利用20年對綠色建筑的理解、技術的沉淀,打造了當代置業綠色科技的云平臺,進行數據化的分析來掌握所有在建小區、已交付小區的能耗實施情況。此外,當代置業旗下科技公司技術應用也較為成熟,具備了智慧化運營的基本條件。
附:孫帆論壇發言實錄
孫帆:大家下午好,我跟大家溝通分享一下當代這幾年一直嘗試著做的事情。
剛才很多專家都提到過我的報告里設計到了很多問題,我簡單說一下。中國社會能耗50%、30%都在我們建造過程中得到的消耗,這個是發達國家的三倍。當代從創立伊始我們就考慮到怎么讓我們的建筑更綠色,達到綠色的標準。
隨著這幾年的發展,我們不斷地在升級思考建筑、環境、空間、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利用了一些機會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這個是當代的核心競爭力,大家比較了解當代置業,我不再詳細敘述。
剛才孟主任說中國截止到目前有20億的綠色建筑,只有5%達到了運營的標識。應該有1.2萬個拿到不同等級的綠色評價的建筑,目前為止只有不到30個住宅拿到了運營三星級標識,當代有三個,另外有兩個正在進展過程中,每年得到標識的建筑可以為整個社會節約大概4.5萬噸的碳排放,同時可以節約5100萬千瓦時的電。
雖然當代置業規模并不算很大,這些建筑占到我們總開發量的80%以上,我們有三年的綠色建筑的規劃,我們希望未來所有的建筑在新的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下,所有的建筑能達到綠色二星以上。
當然了,僅僅做綠色建筑還是不夠,像剛才任總提到的競爭能耗,這是一個非常高端的新的建筑技術的落位,我們希望有機會進行嘗試。我們以綠色建筑為體系,我們拓展到健康建筑、拓展到被動、主動,以及近零能耗,打造成一個循環,就是我們的綠色住區體系。
其實剛才專家也分享了,在歐盟已經早在2014年斯德哥爾摩開了一個正氣候影響的會議,要求歐盟所有的國家分不同的階段,分不同的時間點達到不同比例的近零能耗也好、被動式也好,這么一個建筑設計的要求。
這個建筑今天已經出現第三次了,技術上不再闡釋,這個項目是通州副中心,我們建造了一個項目,當代持續地在綠色節能領域進行了20年的探索,我們嘗試了不同的應用,我們認為在副中心建造一個住宅的機會很難得,我們希望能夠拿出一部分空間進行新的技術的嘗試,所以我們就選擇了城市副中心、通州萬國城這個項目,在彭總、陳總大力的支持和指導下,我們用清華合作,打造了一個目前獲得了AH國際認證的博物館,得到了北京的超低能耗認證。
作為一個開發企業,這一棟獨棟的商業在我看來,因為我是一線的,你要算財務賬的話,獲值應該值得1.5個億,通州賣個七八萬塊錢很輕松,我們犧牲了1.5個商業獲值,花了大幾千萬建造成本,做一個被動式建筑。我們目的當代是這個領域里邊持續探索的企業,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讓技術迭代,讓新的技術得以應用,這類技術大規模除了任總高鐵新城以外,大規模用的住宅項目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一些技術的積累,未來可以給我們這種空間能夠在大規模的集中式住宅上得以應用,我們有機會就會嘗試,這個跟我們付出的成本、付出的努力沒有直接關系,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企業的社會價值。
這是我們主持人賈總的團隊在順義做了一個箱式裝配式的被動式建筑,這是它的整個設計原理,在工廠利用箱式裝配式的,從設計理論極致上看,一年這個建筑消耗大概0.72萬千瓦時的電,可以產生1.8萬千瓦時的數據,我們也做了一些設計,未來大規模應用的時候,跟謝老師也探討一下關于聲音環境的問題。這是北京順義項目展示的實景,我們運營過程中不斷對能源進行調整,達到理想的狀態。
這是在北京昌平洋坊鎮做了一個百年住宅的項目,結構按照100年進行設計的,用了I體系管線分離的體系,還有裝配式作業等等,我作為一個項目的現場實施者,今天閉門會,我覺得我們推廣的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我們應該在研發設計、開發運營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三個維度達到統一。現在更多的是我們研發單位、開發企業自己在跑,比如說北京我認為應該還是接受新事物、新技術很強的這么一個區域,包括政府職能部門,就在通州萬國城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甚至要跟政府解釋土壤源熱泵跟地下水是什么關系?比如說新風和傳染源是什么關系,我們為了達到IS管線分離、裝飾裝修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主管政府說我們不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東西,我們沒法辦法在其他政策上給你相應的傾斜,我覺得我們開發和政府管理應該是統一的,這樣才能有效地讓整體建筑減少對社會、對環境的影響。
這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已經拿到的綠色餐廳運營標識的一些項目照片的展示,這個是我們幾個健康建筑的照片的展示,這都是我們當代已經獲得的從建筑技術上的一些成果。同時,因為經過20年的開發,我們的理念從建筑單體我們覺得應該利用房地產很長的產業鏈,我們把我們的服務利用上中下進行傳導,我們打造到社區環境中去,讓我們的業主、讓我們的客戶能夠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我們就提出了MOMA生活4+1的理念。
簡單來講,所有小區里面,只要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會有我們自己運營的體育公司、教育公司、圖書館、酒店和電影院等等、餐廳,來保證業主的生活。我們認為只有自己孵化的企業才能夠保證品質,我們對外合作會帶來很多管理的不便利性。所以說經過這幾天的探索,我們自己形成自己這么一套,因為房地產鏈條很長,我們在上中下游做了五大事業群,來服務于我們業主不同的階段的需求,分別為前期我們有些金融的配置,中期我們建造過程中為業主提供綠色舒適的建筑產品。后期提供教育、文體、藝術、文化綜合的生活氛圍的打造,形成我們整體的叫健康生活的閉環。
正因為這些元素的植入,通州萬國城項目我們也獲得了白金級的預認證,這個目前在國內還沒有白金級,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建設把我們之間的規劃按照比較高的標準全部落地,真正實現從評價體系上的成功,以及從整個運營體系上的影響。
再往前思考,我們認為除了建筑本體和社區運營以外,當代應該更布局一些前沿的技術,早在2014年我們張鵬總裁就開始布局,那時候叫創變生態體,能夠服務于未來城市中心、數字化業務的開展。
簡單地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們理解其實很多專家也都說過,未來的城市其實就是綠色的建筑+流量場景,就是數據化,然后乘以各種顯性的IP,能夠打造出來一個場景。
我們利用自己20年對綠色建筑的理解、技術的沉淀,2014年我們就做了當代置業綠色科技的云平臺,我們也利用科技體系進行數據化的分析來掌握我們所有在建小區,已交付小區的能耗實施情況,也是由計算機進行分時段的測算,調整機組的運行,保證運行整體的效果,同時在這個平臺上豐富跟業主的鏈接,產生更多交互的機會。
2004年我們就孵化了我們的明星企業,叫做51VR,它是以VR+AI的技術在數字城市領域進行拓展,這是演示的圖片,在智慧城市領域里面會模擬交通流量,假設在路上進行一次交通管制,流量的控制對于流量的控制達到什么程度?這個完全用AI技術是可以實現的,目前與很多城市的數字管理機構進行合作。
這是目前與商湯科技合作進行對來訪人員進行人臉識別,解決小區最后100米的問題,快遞人員經過人臉識別把它判定為外來人員,外來人員有一個10分鐘的時間段,如果結束的時候會有物業人員在中控室響應,把安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很多技術可以解決實現的,這是在通州模擬的未來的中控室操作平臺。
這是剛才我說到的它與智慧城市進行一些AI的合作,來計算游客的某一個時間段來訪人員的峰值,對于整個運行設備也好、空間也好,相關的影響。同時這些技術也都用在像物流、交管這些體系里邊去,這些服務和技術我們現在都在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叫倍格硅巷,分不同的區域類似于重新設計,抖音團隊的總部就在我們整個三層來進行辦公。剛才陳音總也提到了,我們也利用原來造紙廠的廠房進行了一個改造的設計。這個照片是倍格團隊在上海對原來造船的船塢進行改造,把廢棄的建筑通過自己對于運營、對于開發的理解,把它賦予新的功能、產生新的價值。
這個是我們從開發,以及運營多線并舉,當代置業利用自己20年對于地產開發、對于綠色建筑、對于舍棄運營、對于城市更新不同維度的理解,我們打造了我們全產業鏈的一個鏈條,以當代置業和第一資產為整合的團隊,我們未來是要往城市空間來進行發力,我們想利用新科技進行新空間和新消費的新的IP的孵化。
當然了,也希望能夠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能夠使更多的開發企業、更多的設計企業、更多的哪怕跟房地產沒有關系的其他行業的人們能夠都對我們的環境、都對我們的綠色環保能夠更多地關注,減少我們與環境之間的沖突,達到和諧的效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