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員熱議綠色建筑發展機遇 行業巨頭加速入局
時間:2023-03-09 11:06:03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734內容摘要:本報記者 方超 張家振 上海報道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綠色建筑再度引發代表委員們廣泛關注。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彭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建筑行業節能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同時,綠色建筑也是低碳減排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鐘寶申此前也表示,隨著......中國經營報記者 方超 張家振 上海報道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綠色建筑再度引發代表委員們廣泛關注。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彭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建筑行業節能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同時,綠色建筑也是低碳減排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鐘寶申此前也表示,隨著國家“雙碳”目標不斷推進,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蓬勃發展,“有必要對農村的綠色建筑發展也作出相應規劃和實施計劃”。
據了解,香港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在2023年兩會期間也提出了多項建議、提案,其中就包括《推行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 助力雙碳戰略》。該建議認為:“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
在受到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切關注的同時,多地也早已按下綠色建筑發展“快捷鍵”。例如,2月14日,湖北省《綠色建筑產業貸款實施規程》正式發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針對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的節能減排效果建立差別化的支持政策,以加快提升當地建筑產業低碳轉型速度。
此外,上海市和江蘇省等多地也已相繼發布綠色建筑“十四五”發展規劃。例如,上海市此前發布了《上海市綠色建筑“十四五”規劃》,江蘇省則發布了《江蘇省“十四五”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規劃》。上海等地還先后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助力綠色建筑發展“加速度”。
多重利好推動疊加轉型發展需要,房企正競相角逐綠色建筑賽道。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建設”,000961.SZ)方面獲悉,公司提出以“高質量全產業鏈共創,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未來發展方向的定位,努力發揮自身建筑領域全產業鏈優勢,以綠色為標識聚焦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掘金20萬億級大市場
在“雙碳”戰略驅動下,作為“碳排放大戶”的房地產建筑業如何進一步節能減排備受關注。
《2022 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全國建筑與建造能耗總量為22.7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5.5%。2020年,全國建筑與建造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
在業內人士看來,房地產建筑領域已成為踐行“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而加速推動綠色建筑產業發展也早已成為各地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多方共識。
興業證券研究信息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鄉建設領域正在全面普及綠色建筑標準。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此前,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發布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要求,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全國城鎮現已順利提前完成目標,2020年底的比例達到77%。”興業證券方面同時認為,到2023年底,這一比例有望接近90%。“預期到2030年,整體綠色建筑市場有望接近20萬億元。”
不僅如此,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除國家政策層面提出明確要求外,江西省和安徽省等地也已紛紛出臺綠色建筑相關發展規劃,助力綠色建筑產業發展。
2022年9月,江西省住建廳印發的《江西省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江西省城鎮新建建筑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30%,建筑用能結構逐步優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我省新建建筑增速加快,建筑規模持續擴大,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不斷增加。”同樣是在2022年9月,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安徽省建筑節能降碳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安徽省建筑能效較2020年提升30%,星級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房企低碳轉型步伐提速
身處行業調整周期中的房企也在加速低碳轉型步伐,將“綠色低碳”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之一。
“公司已在建筑行業深耕30多年,一直在思考建筑業與環境保護的和諧關系。隨著國家不斷提倡綠色節能的建筑業發展理念,中南建設深深地意識到,作為行業領跑隊伍中的一員,應該加入到踐行綠色建筑研發、生產的行列。”中南建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該負責人看來,建筑裝配化施工,可對建筑垃圾和廢氣等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彰顯節能環保特點,因此提升綠色施工普及率,方可確保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的穩步提高。而中南建設在2006年就響應國家綠色建筑的政策號召,率先致力于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技術的研究并付諸實踐。
“采用NPC技術建造的項目,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縮短工期近三分之一,每平方米耗水量比傳統施工方法減少63%,木模板使用量減少87%,建筑垃圾產生量減少91%。此外,它還具有降音、降噪、防塵等特點,這項技術為國內建筑轉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中南建設方面表示。
除中南建設外,朗詩控股等房企也在綠色建筑領域探索多時。據悉,截至目前,朗詩控股在全國36座城市打造了超150個綠色住宅項目,開發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占比達到70%。
在房地產行業轉型陣痛期,房企紛紛加碼低碳轉型的原因何在?“綠色與降成本統一。”億翰智庫方面分析認為,表面上看,行業陣痛,企業經營承壓,資金量捉襟見肘,企業可能很難有意愿和能力去做更深入的綠色發展安排,既耗費資金,又耗費時間精力。但在實際操作上,綠色節能技術、材料、工藝,不僅能實現節能環保目標,還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溢價。
“綠色發展是長期命題,房企已紛紛進入到相關領域,并逐漸顯現出成效。倘若房企此時仍未有意識向綠色發展靠攏,當行業走出陰霾,煥發新生之時,企業可能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億翰智庫方面同時分析稱。
產業鏈企業競相入局
事實上,除房地產和建筑行業外,家電等房地產上下游企業也正競相入局,尋覓“雙碳”戰略商機。
《2022 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全國建筑運行碳排放總量為21.6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 21.7%。除建造過程外,寫字樓、商業廣場等建筑在運行過程中的降碳減排情況也需受到重視。
戴德梁行分析認為,橫跨地產及零售的商業地產行業,踐行“雙碳”目標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節能減排,讓業主在建設和運營端、品牌在經營端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之路。
“在商業項目的打造過程中,公司根據吾悅廣場的性質,對各類綠色技術進行標準化集成應用,采用智能化系統實現綠色運營,以全維度的舉措實現節能減排、高效管理和可持續的目標。”新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55.SH)方面表示,讓吾悅廣場成為區域產業聚集、景觀打造以及城市區域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就展現城市面貌的綠色窗口。
據介紹,吾悅廣場通過使用清潔能源、高效空調系統、節能燈具、節水衛生器具等主動式設計,使建筑能耗大幅降低,從而減少運行過程中能耗的花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商業地產領域外,家電巨頭也正涌入綠色建筑領域。2月16日,“2023海爾智慧樓宇成果暨新品發布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并發布了三大創新成果:低碳建筑管理平臺、自主創新“樓宇大腦”、自主研發熱能回收和氣懸浮等節能型技術。
在已經落地的海爾空氣生態創新中心項目中,海爾智慧樓宇自主創新的“樓宇大腦”集成了空調、電梯、照明、水、電、安防等18個子系統、5000+設備點位,在最優節能運行模式下,各個子系統自主調節、協同配合。
“該方案實現建設投資降低15%,運維人員減少15%,能耗降低40%的實際運行效果,以全流程、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建筑降本提效。”海爾智慧樓宇方面表示。
據海爾智慧樓宇方面介紹,該創新成果的落地,“不僅讓樓宇內部不斷融合,實現建筑整體協同提效,也為智慧樓宇行業提速升級找到了可行路徑,加速‘雙碳’及智慧城市目標的實現。”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04-18聚陽新能源數字化工廠大樓封頂:以數字化應對關稅激增,開辟全球競爭新路徑
-
01-21海綿城市:貫徹“景觀+海綿”理念!來看融合自然生態美學的“高顏值”海綿景觀》
-
01-20《綠色低碳住宅標準》正式實施
-
01-18立法引航,多措并舉,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
01-17打造零碳城市的5個維度22個措施:《零碳城市手冊》解讀(附全文下載)
-
01-16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 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
-
11-12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居住建筑超低能耗比例超過50%
-
11-10綠·碳·慧 | 一圖讀懂 | 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
-
11-09“負碳”關鍵技術有哪些?
-
11-04《美麗上海三年行動計劃》發布:新建居住建筑超低能耗比例超過50%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